复旦大学长江学者贺鹤勇教授应邀来课题组作学术报告

应课题组邀请,复旦大学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贺鹤勇教授于918日下午在行政楼1楼报告厅作了题为固体酸催化剂的酸性表征及反应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王新平教授主持。

贺鹤勇教授首先阐述了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正丁烷异构化的反应机理,通过对不同催化剂酸性及反应性能的系统研究,获得了酸性质与反应中间体间的关系,为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制备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报告的第二部分,贺教授简述了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结合酸碱探针分子共表征方法,研究若干氧化物的酸碱性质及其在丙酮气相缩合反应中的性能,发现与常规的单探针分子表征方法相比,酸碱探针分子共表征方法更能反映催化剂在实际反应中的酸碱性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独特的理论指导。报告结束后,多位师生就利用固体核磁技术研究正丁烷异构化单分子/双分子的催化机理,合成多相酸催化剂的不同方法等问题与贺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

贺鹤勇教授的报告吸引了我校理学院、材料学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贺教授在报告期间与现场师生进行充分互动,深入浅出的讲解赢得了在座师生的热烈掌声。(二0一九年九月)

http://www.chem.zstu.edu.cn/__local/5/BE/8A/9C507392998362D5B75F29B0F55_2E9AD7F3_4F4B6.png   http://www.chem.zstu.edu.cn/__local/E/15/46/9728EDB72B505C00861699FB077_FB45AEDB_4E0D8.png

人物名片

贺鹤勇,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化学组成员。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310月,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10--19977月,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固体核磁共振实验室主管;19977--20004月,英国利物浦大学化学系Leverhulme催化中心Principal Scientist20004月起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

贺鹤勇教授从事多相催化、固体核磁共振研究三十余年,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引11000余次。担任J. Molecular Catalysis A: Chemical 编委会委员,《催化学报》编委会委员,《波谱学报》编委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学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