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课题组邀请,浙江大学范杰教授于10月16日下午在18号楼218室作了题为“生物-沸石界面:酶多相催化与生命过程调控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十年)”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王新平教授主持。
血液是生命之源,对于诸多医疗救援工作,及时止血是十分关键的。以沸石为代表的的无机止血材料早在1980年就已经开始研究,但沸石分子筛的促凝血机制尚未明晰。范老师通过对沸石表面蛋白质冠组成和构象进行分析,将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提出了沸石“类血小板”凝血机制,在沸石表面活化和组装内源性凝血因子及其复合物,最终活化凝血酶。基于提出的新机制,设计了新型高效紧急止血材料,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超高的止血性能,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范老师成功将沸石纱布应用于可防治新冠病毒的口罩,具有很高的灭活新冠活性。范老师对工作进行了展望,报告内容十分充实。
报告结束后,多位师生就新型止血材料高止血性能的作用机制以及沸石止血材料未来的发展前景等问题与范杰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二0二0年十月)

人物名片:范杰教授长期从事介孔分子筛的合成与多相催化研究,曾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入选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荣获201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在甲烷分子高效转化、基于生物-沸石界面调控的多相酶催化和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开展一系列的研究。目前,共发表SCI 论文100 余篇,包括在Nature Mater.,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9篇),Angew. Chem. Int. Ed. (2 篇),Nano Letter (1篇),Adv. Mater. (3 篇),ACS Catal. (2篇),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6000次,获得10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澳大利亚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