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课题组邀请,西湖大学理学院王鸿飞教授于10月25日下午在化学系会议室作了题为“分子表面和界面非线性光谱学研究的新机遇”的学术报告,报告由王新平教授主持。化学与化工学院相关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会。
和频振动光谱具有独特的界面选择性,成为研究表面和界面处分子结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演变的强大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为了研究复杂体系及生命科学中广泛存在的表界面性质而发展高分辨的仪器仍然具有巨大挑战。针对以上问题,王老师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高分辨宽带和频振动光谱(HR-BB-SFG-VS),并对生物复杂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通过手性SFG探测了多肽折叠的微观过程:在多肽/蛋白质二级结构中,折叠的肽键N-H/O-H存在手性结构,且Cα-H的手性控制着N-H的手性;对5CT单分子膜的光谱研究发现,将光谱的相位关系和位移关联,两种-CN基团为交错排列结构,从而产生独特的反平行结构;报告还讨论了离子与生物膜相互作用细节、纳米颗粒界面结构及多模式新型非线性光谱技术的应用。王老师的报告为光谱测量准确性和精准度的提高提供了新思路。王老师精彩的报告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就实验测定细节及光谱在电极材料中的应用与王老师进行了讨论。(二0二三年十月)




报告人简介:
王鸿飞,现任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与物理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2年)。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17年入选上海市第六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家;2018年入选中组部第十四批“海外高层次人才”专家(长期)。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199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9-2009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化学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主任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0-2004);2009-2017年任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Chief Scientist;2017年初入职复旦大学化学系,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2021年5月正式任西湖大学理学院教授。主要致力于发展非线性光谱与动力学精确测量及定量分析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验方法,从事与表面、界面及凝聚相相关的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环境与生命科学问题的研究等。